特别是2010年,卡姆丹克在营收增长超过一倍的同时,取得了32.4%的毛利率。
推广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,大力推动应用场景和公共资源开放共享,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,推动先进适用技术的规模化应用。完善慢行交通基础设施,保障慢行交通路权,提高慢行交通网络的可达性和便捷性,打造品质宜人的慢行空间。
持续推进国家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建设,不断提升既有公共建筑能效水平。(责任单位:市经济信息化委、市发展改革委、市科委、市生态环境局)2. 推动钢铁行业碳达峰。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、市情教育,普及碳达峰、碳中和基础知识。加快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,积极鼓励社会乘用车领域电动化发展,持续推进液化天然气、生物质燃料、氢燃料重型货运车辆的示范试点及推广应用。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。
深入开展公共建筑能效对标达标和能源审计,建立公共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限额管理制度。加快形成城际线、市区线、局域线等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,完善轨道站点配套接驳设施,到2025年,轨道交通市区线和市域(郊)铁路运营里程达到960公里。HJT 电池转换效率每提升 1%,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可增加组件溢价空间0.05-0.15 元/W 不等,且对组件整体功率的提升亦可摊薄组件环节的单位制造成本。
根据华晟新能源官方信息,近期华晟已通过对 SMBB等技术的应用将 M6单片银浆耗量降低至 150mg/片以下,叠加电池转换效率与产线产量的提升,我们测算近期 HJT 电池非硅成本已下降至约 0.35-0.4 元/W区间,相比于去年同期降幅约 40%。在硅料环节,工业硅被提纯成为光伏级多晶硅料;在硅片环节,多晶硅料被加工成为单晶硅棒或多晶硅锭,再经过截断、开方、切片等工艺,得到单晶硅片或多晶硅片;在电池片环节,硅片经过制绒清洗、扩散制结、刻蚀、化学气相沉积和丝网印刷、烧结等步骤,得到硅基光伏电池片;在组件环节,光伏电池片将与光伏胶膜、光伏玻璃背板等组装在一起,得到可以应用于下游光伏电站的光伏组件。硅基光伏电池以衬底材料进行分类可以分成 P型电池和N型电池。光伏电池的变革,迎来新的里程碑。
HIT 是天然的双面电池,由于目前 HIT未得到量产,其正银和背银均采用 150mg 的低温银浆制成,双面低温银浆的消耗量将达到 300mg/片,是单晶 PERC 电池的 2.62倍。到2030年,N型电池的转换效率将超25.5%,比P型电池高出1个百分点以上。
光伏发电成本的下降取决于光伏电站成本的下降,目前的光伏电站成本主要由光伏电站建设成本和运维成本构成,由于光伏发电不消耗燃料,因此运维成本较低6月28日下午,爱旭股份旗下的赛能数字能源品牌暨业务全球发布会在深圳召开。随着n型电池产能的全面铺开,在近期的大型电站招标中,已经有了n型组件的身影,中国华能2022年度首批集采项目中,就特意设置了针对n型组件的独立标段,晶澳科技、一道新能源两家企业入围;晶科能源在今年上半年,也分别获得了大唐集团、国家电投1GW和550MW的N型组件订单。对于此事,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曾做过说明,他认为,现在光伏电池产线的投资金额很大,企业押宝一种技术路线,如果成功了,企业自身也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成功;而一旦押错了宝,企业就可能因此丧失竞争力。
2021年6月,爱旭股份推出了基于IBC技术的ABC电池;2022年6月28日,采用ABC电池技术的ABC组件正式推出。无论是现在的配置储能、分摊辅助调峰费用,还是未来直接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,都需要光伏行业的持续降本增效。粗略统计,当前TOPCon产能最大的企业是晶科,为16GW左右;排名第二的是中来股份,其泰州与山西基地拥有7.6GW TOPCon产能,年底还规划有4GW产能;其他规模较大的有捷泰科技(8GW)、江苏润阳(5GW)、晶澳科技(1.3GW)等。业内人士认为,尽管n型电池迎来了最好的发展窗口期,但以往每一次光伏技术迭代带来的旧霸主倒下、新霸主崛起的剧情,这一次恐怕很难到来。
事实上,从2018年初开始,钧石、晋能、中智、汉能、通威、爱康、彩虹永能等企业,都陆续发布过HJT扩产计划,做着n型电池方面的尝试。在此期间,PERC电池的转换效率也从不足20%提升到了超过23%。
随着光伏行业全面走向平价和双碳目标带来的发展契机,迎来全新发展周期的光伏产业对进一步降低度电成本的压力也更大。据了解,目前PERC 设备投资在 1.2-1.5亿元/GW,TOPCon投资约 2-2.5亿元/GW,将PERC改造为 TOPCon 仅需0.8亿元/GW;HJT一套新建产线的投资额大约在4-4.5亿元/GW。
TOPCon产能方面,晶科能源16GW182产能已经于今年一季度投产,预计二季度达到满产状态,全年n型出货目标超过10GW;晶澳科技抛出百亿级一体化产能投建计划,拟投建包括曲靖10GW高效电池、5GW组件项目及合肥11GW高功率组件项目,预计投资额达102.9亿元,计划第三季度量产,今年底达到6.5GW产能;阿特斯N型电池高功率组件计划在三季度试生产,四季度进入正式量产,很快达到GW级别;天合光能宿迁8GWTOPCON电池项目已经启动,计划在2022年下半年投产。这场n型电池的卡位战究竟谁会胜出难有定论。粗略估算,今年底能够实现的15GW HJT产能中,预计有3GW为研发或者中试线,实际能够批量生产的只有12GW左右。在究竟选择哪条路线的问题上,电池龙头企业通威股份给出的答案是在2021年分别投产了1GW HJT中试线和1GW TOPCon中试线后,在2022年4月1日又公布了一则总投资为120亿元的32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。然而根据ISFH的数据,PERC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为24.5%,而领军企业隆基绿能目前的实验室转换效率已经接近24.1%,正在逼近PERC电池的天花板。不过,该项目并没有按照原计划推进。
HJT方面,目前产能最大的厂商是华晟新能源,此外还有爱康科技、东方日升、明阳智能、金刚玻璃、钧石能源等企业,也都宣布了投资新建吉瓦级的相关项目。6月28日上午,浙江省促进经济稳进提质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正式举行,晶科能源重点打造的尖山二期项目也在其中。
由于TOPCon和PERC工艺相似, 只要在PERC产线上新增非晶硅沉积的 LPCVD/PECVD设备以及镀膜设备即可,可大幅降低电池设备投资成本,因此更受PERC产能市场占比更大的头部企业拥护;与TOPCon相比,HJT虽然很早就被市场关注、工序也相对简单,但核心环节PECVD、CVD和之前的制造工序完全不同,需要投入全新设备,所以更受新玩家青睐。不过,事情正在起变化,世界上本就没有那么多理所应当。
据介绍,该电池为背结背接触结构,正负两极金属接触均在电池背面,正面无电极栅线遮挡,100%接收太阳光,电池正面全黑、有效降低光学损失的同时美观度得到大幅提升。之所以集中抢占n型电池赛道,是因为n型电池被光伏界公认为PERC之后的第二代光伏电池技术。
不过531政策一出,光伏市场一片黯淡,当时技术上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N型电池同样遭受了池鱼之殃,暂时偃旗息鼓。一场关于关于光伏企业未来卡位的n型战斗已经打响,且有愈发激烈之势。对于各种技术路线的选择,晶澳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,HJT、TOPCon和IBC技术目前都有不同的厂商在研究和实践中,它们都具备更高的电池效率,相较于P型要高1%以上,产品性能得到优化,在电站端具有更为优异的发电表现。现阶段来看,无论是硅片、电池还是组件,n型产品的报价都要略高于同规格的P型产品,这是n型光伏大规模推广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。
看起来,PERC电池的地位已经牢不可破。当然,想要替代PERC电池,只有理论上的极限效率显然是不够的,它还需要更多实践。
根据ISFH的数据,HJT、TOPCon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分别为27.5%、28.7%。P型电池中,主要包含BSF电池和PERC电池两种,2015年之前,BSF电池占了总市场的90%,是绝对的主流;2016年之后,PERC电池接棒起跑并逐渐占据市场主流,CPIA的数据显示,2020年,PERC电池占比从2019年的65%提升至86.4%,BSF电池淘汰出局。
值得一提的是,作为行业龙头隆基绿能去年曾对外宣称,将于当年底率先实现TOPCon电池的量产。作为另一电池龙头的爱旭股份,在n型电池的技术路线上同样和通威股份一样与众不同。
此次论坛上,华晟新能源发布了喜马拉雅G12系列组件。群雄逐鹿难定论双碳目标确定,光伏产业再一次迎来发展良机。发布会上,赛能数字能源总在共发布了4款ABC组件。据了解,该项目将建设11GWTOPCon高效电池及15GW组件智能生产线。
3家不同的企业,看似发布了3种不同的产品,其实背后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名字n型电池。但目前,在一体化单瓦成本上,n型相较于P型还有不同程度的偏高,如何选择这些电池技术路线,是根据不同厂商对于自身发展和产品策略不同而制定。
到2030年,n型电池的实际转换效率将超25.5%,比P型电池高出1个百分点以上。n型电池领域掀起新一轮投资热,弯道超车成为部分企业的目标。
并且最大限度优化电极栅线,降低串联电阻,电池量产平均效率高达25.5%。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今年一季度,宣称布局TOPCon和HJT的产能均己超过140GW。